2021年4月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共呼伦贝尔市委统战部、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的“多彩非遗 辽阔草原——呼伦贝尔非遗文化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在北师大珠海校区正式开幕启动。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详细内容。
呼伦贝尔非遗文化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正式开幕启动
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罗永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阿荔惠,呼伦贝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齐电力,呼伦贝尔市政府副市长吕贵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翀等相关单位领导,各级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及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北师大珠海校区教师及学生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及呼伦贝尔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职人员共200余人参加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分校校长王守军为非遗传习坊揭牌,并开启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序幕。
开幕典礼上,王福州、兰静、吕贵和、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远平、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乌日娜分别致辞并祝愿“非遗进校园”活动顺利举行。
吕贵和副市长致辞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名录体系。大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传承与利用。目前,我市有地市级以上非遗项目372项,传承人630人,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7 项、传承人1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大门类齐全。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有优良的民俗学传统和学科优势,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造诣。呼伦贝尔市非遗传承人走进北师大珠海校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展示我市非遗文化、促进双方合作交流、拓展传承人眼界、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交流互鉴,北师大珠海校区传习工坊特设交流展示区,来自我市鄂温克旗、鄂伦春旗等7个旗市区的1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逾百件(套)作品,在展厅展出供游客参观。在各个传习教室,来自北师大附中的中小学生现场体验了“哈尼卡”“太阳花”“皮雕”等非遗项目作品的制作技艺,通过传承人现场讲解、传授技艺,他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纷纷动手制作了非遗手工艺品。在“摄影展”现场,上百幅摄影作品为观众还原了呼伦贝尔的传统艺术、民间体育竞技、节庆民俗等非遗精华,彰显了呼伦贝尔人民扎根北疆,开拓进取的“蒙古马精神”,同时也讲述了文化工作者不忘初心,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孜孜不倦地追求。
在蒙古包旁的互动体验区,“巴尔虎陶力亚特博克”、“巴尔虎通克”、“曲棍球”吸引了大批游客参与互动体验,还有“蒙古族呼麦”、“长调” 、“马头琴表演”、民族服饰走秀等节目在现场演出,游客参与观赏的同时品鉴了传承人带来的查干伊德(奶干)、蒙古族布里亚特传统糕点、乌兰伊德(牛肉干)等非遗美食。虽然天阴有雨,但仍然阻挡不了大量观众闻讯而来,游客们欢声笑语,尽兴玩乐,在活动中遍尝“非遗之味”,亲近“非遗之美”,享受“非遗之乐”,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17日晚,在北师大珠海校区中心操场,《吉祥草原》开场舞蹈拉开了“北师大呼伦贝尔之夜”大型文艺汇演的序幕。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演职人员,现场演绎了舞蹈《鲁日格勒》《斗熊舞》,长调《辽阔的草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展演》等13个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非遗节目,演出最后在群舞《敖鲁古雅伊堪》中落幕。整场演出把呼伦贝尔非遗融入现代艺术载体,在沉浸式的“声色映画”中,以多门类非遗项目形式,为观众呈现呼伦贝尔非遗五彩斑斓的地域色彩、深厚的历史底韵和历久弥新的传承发展,给现场近千名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受。
本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根植于呼伦贝尔大地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在突出民俗、突出特色、突出原生态的基础上,展示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新成果,让北师大的师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呼伦贝尔市历史文化,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从而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同时利用北师大优良的民俗学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立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需求,帮助我市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强基础、提素质、增学养,通过与高校学生、学者们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讨与实践,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据悉,4月18-至4月21日,将持续为观众带来其他项目互动交流及展示展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