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的美,是醉人心脾的自然美、是涤荡灵魂的纯净美、是绿色资源聚集的富饶美。呼伦贝尔的生态美: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生态资源是呼伦贝尔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呼伦贝尔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呼伦贝尔最花力气的建设。
呼伦贝尔的生态美:天蓝、水清、土净、地绿......
一、呼伦湖水质稳中向好
千百年来,宛如碧玉一般镶嵌在青翠草原的呼伦湖,用这一池碧水滋润着茫茫草原,孕育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随着呼伦湖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形成了稳定向好的趋势。湖水水量保持稳中有升,根据水利部门监测数据,2020年8月呼伦湖水面面积达到2038.4平方公里,持续稳定维持在《实施方案(修编)》确定的合理范围内。湖水水质得到改善,2020年上半年呼伦湖水质指标符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的《实施方案(修编)》规定的水质目标要求。呼伦湖水质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趋势。生态环境明显恢复。2013年至今,呼伦湖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呈连年增加态势,鸟类由333种增加至345种;呼伦湖水系鱼类种数由32种增加至35种;哺乳动物种类已由35种增加至38种,体现出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二、草原植被覆盖度全区第一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其生产和生态功能极为重要。我市天然草原面积1.49亿亩,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11.4%。据监测数据显示:我市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16年的70.1%,提高到2019年的 73.72%,位列全区第一。
为了让呼伦贝尔草原绿色永存,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监测评估4项草原生态保护制度。
每年有近8000万元的后续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用近1.2亿元的生态移民资金对生态脆弱区内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户进行转移安置,既减轻了草场承载压力,恢复了草原生态,又改善了贫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牧民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今年,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我市全力落实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20万亩还林还草试点任务完成14.29万亩,占试点任务的71.5%。
三、森林面积不断扩大
我市是全国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全市林地面积1630万公顷,森林面积13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作为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呼伦贝尔始终没有停下过多种树、种好树的脚步。近年来,我市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各项指标全面增长。据林业基础数据显示:仅2019年,呼伦贝尔市完成营造林任务227.05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00%,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630万公顷,森林面积133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6%。
四、空气质量持续优良
有一种天空叫呼伦贝尔蓝。呼伦贝尔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但也需要科学规范的保护和治理。今年以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继续保持全区领先水平。与2016年同期相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19微克/立方米,与同期相比下降 36.7%。
为持续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我市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呼伦贝尔市第一部地方性大气保护法规《呼伦贝尔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也将为呼伦贝尔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五、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及提标改造、乡镇苏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和规范化建设、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和工业固废处置管理等工作。
我市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以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抓手,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目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去年4月,我市启动了年度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共采集土壤和农产品样品2598份。经检测,所有样品全部合格。